论坛 + 特展回顾︱“童书+”,艺术、建筑与设计

2019年,上海童书展开启了全新“童书+”特别选题项目。该项目旨在深入探讨一种趋势、一个主题、一个影响深远的书籍门类,或是一个不应被忘记或忽视的主题。通过展览、讲座、研讨和展示等不同形式,我们将发现并重新找到这个选题中最吸引人的佳作,聆听出版商和作者们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今年首次亮相的选题为“艺术、建筑与设计”。
Children+
展览回顾:与美共行:艺术、建筑与设计童书特展

近十年来,艺术、建筑与设计类童书蓬勃发展。与美共行:艺术、建筑与设计童书特展展示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83本原创图书,佳作由策展团队与博洛尼亚童书展合作选出,展品向孩子们介绍伟大的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的生活,并让孩子们虚拟参观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和建筑。

特展区域内陈列的童书可供读者自行翻阅体验,展会期间,该区域人流始终络绎不绝。无论是出版业内编辑,或是从事儿童美育教育的专业人士、艺术爱好者,亦或是家长带着孩子,认真的翻阅、彼此交流,体会书籍精致的装帧、优美的插画甚至字里行间的美。这些美丽而实用的书,不仅教育和培育了孩子们的视觉素养,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美学品味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场对美致敬的展览。

Children+
论坛回顾:如何与孩子谈美?——探索艺术、建筑与设计类童书

由《纽约时报》童书专栏编辑玛丽亚·拉索主持,主题为“如何与孩子谈美?——探索艺术、建筑与设计类童书”的专业论坛现场火爆,来自不同国家和机构的出版商和作者们共同探讨了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此类童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西方合作的可能性等,引人深思。

艺术特展论坛

01
享誉世界的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拥有全欧洲最庞大的艺术收藏,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极其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来自蓬皮社艺术中心出版社的编辑总监克莱尔·德·康特首先介绍了艺术中心的概况、如何让孩子更好地接触艺术以及关于阅读与出版等问题。蓬皮杜艺术中心是一个被美丽包围的地方,“我们中间有一个中心的柱子,能够把大楼的各层连接在一起,建筑物像是一个艺术作品,所以当孩子们来到的时候,他们从这个地方爬上来,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儿。”在如何与孩子谈美这件事情上,蓬皮杜艺术中心通过各种形式来与孩子互动,包括工作坊、小组、儿童画室、青少年工作室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去刺激孩子的感官,让孩子能够在观看、抚摸与玩耍当中感受艺术。

Children+

“在艺术中心能够看到很多艺术形式,这使我们成为了总是与美丽的事物相联系的出版社。博物馆是我们的第一灵感来源。我们的编辑团队有两种特殊素质:内容具有科普性的同时对图像再现的质量也有要求,特别是童书方面。”在出版方面,蓬皮杜艺术中心开发的儿童读物大多与美术馆的各个活动联系在一起,彰显艺术的吸引力和趣味,“这样大家就可以觉得书籍触手可及,以前有一些孩子,他们从没有去过博物馆,通过我们出版的书籍,吸引他们来到我们的艺术中心去参观展览和艺术品。”而与艺术家团队合作举办的阅读活动也为儿童艺术教育做出了贡献。

02
中信美术馆是中信出版集团旗下子品牌,以普及艺术生活、美学知识生产为使命,对大众与儿童进行艺术通识知识的普及。近年来中国原创童书业围绕着传统艺术进行了多样尝试,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曾孜荣分享了一些由他主编的艺术类童书的经验。《颜色里的中国画》以时间和画家为线索,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出发,历大家辈出的唐、宋、元、明、清,到现代齐白石,讲述一个个奇妙的故事,探寻中国艺术背后的故事。

将画面拆分到细节,将场景与诗歌对应。这样建立了图像与文字的联系,再以故事的形式给孩子像是上了一堂美术课,孩子们瞬时即被吸引。“大艺术家仇英是中国艺术史上的把色彩玩到极致的艺术家。在《浔阳琵琶图》中,大家还可以看到画面中有一轮月亮在书面上,关于《琵琶行》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国画很多人都以为只是一些昏黄发旧的纸堆,但是我要介绍给孩子们的是,中国画有无比灿烂的颜色。”他认为中国绘画像纸上的电影,观看者一幕幕地观看画卷,感受着被记录下的时光,这是中国历史四维的艺术哲学,也是中国绘画举世独有的美学。

Children +

03
来自意大利吉安尼诺·斯托帕尼文化机构总裁、也是此次“与美共行:艺术、建筑与设计童书特展”的策展人格拉齐亚·戈蒂以展览出发为大家带来了演讲。意大利正是通过艺术展览的形式,将最好的艺术展示给了孩子,拉近了孩子与艺术的距离。她指出,“比如我们在博物馆展示书籍的时候,我们要想到两个关键的因素,一个是市场,一个是概念。所以三年前我们就开始收集全世界的书籍,在博洛尼亚我们邀请了评论家与出版商过来,对书籍进行评论。我们选取了一些书籍的画面,做成展览,拉近艺术教育与孩子的距离。”

Children+

04
日本板桥区立美术馆是一所位于东京北部的公共艺术美术馆,创立于1979年。其副馆长松冈希代子从活动与展览两个方面出发,尤以在日本举办了38年的博洛尼亚插画展为例,展示艺术博物馆与童书的功能性。通过邀请艺术家与插画师,开展各种与小孩子相关的工作坊,不仅可以鼓励插画师的艺术事业,将孩子与艺术家建立联系,也为儿童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范例。

“我们非常强调原创图画书的美,我们相信孩子的图画书其实是一种艺术表达,我们也为年轻的插画师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我们对艺术馆也进行了新的改进,为孩子和艺术家呈现了一个幸福的空间。大家听到这些认为好像没什么稀奇,但我们在这方面真的是已经努力了40年。”

Children+

05
来自西班牙的平面设计师、作家和插画家帕特里夏·盖斯从自己创作的非虚构类与艺术相关的童书作品出发,例如《看,多伟大的艺术家!》系列和《像艺术家一样绘画》系列,让孩子充分地与艺术进行互动,同时也是智力上的挑战。她认为,“艺术就是一种游戏,关键是我们要了解游戏的规则,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去沉浸其中。”

为了了解这种游戏,孩子必须要了解艺术家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世界观等,他们可以通过书籍中各个奇妙的形状、轮子等,进行拉、牵等与该书籍展开全面的互动,然后回答一些问题等,尝试了解艺术家。同时还可以像艺术家一样作画,这一切都是以互动为中心,“我们只给孩子一个提示,孩子们就可以遵循这个艺术家的规则来进行创造,这就像艺术家进行创造一样。”让儿童感受到艺术的好玩并且参与到艺术创作中,这种创作力的培养将贯穿一生。

Children+

06
英国泰晤士与赫德森出版社编辑总监罗杰·索普探寻了该出版社的发展历程,与我们分享了如何围绕艺术从事童书的出版。“我觉得这本书特别好,在里面我们介绍了一些艺术家的故事,包括我们跟艺术家进行了一些对话。我们以一种插画、绘本的形式把成人的故事展现出来,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希望通过插画有趣的形式跟孩子们解释一下什么是艺术、艺术家是怎样练成的,同时也教孩子们如何拥有创意。”

“把艺术家的故事以一个童书、绘本的形式解释出来,这在市场上非常的火。我们和艺术家与插画师有紧密的合作,让文字和插画有机良好地结合,把信息传递出去。孩子们对此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会被吸引到博物馆中去参观艺术作品,这种结合方式很有趣。”

Children+

07
来自中国台湾的插画家、吉日设计艺术总监邹骏昇从自己的艺术生涯与经验谈起,讲述了自己进行过的艺术项目以及绘制的插画,展现插画家的创作灵感与内心世界。“因为我本身喜欢平面设计,又喜欢空间,所以我在插画创作上,基本上都离不开空间感。”

“我觉得艺术并没有一个可以在最短时间认识的方式,它完全跟你个人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这幅画前面站了很多人,每个人在看艺术的时候,基本上他们所看的答案都不太一样。艺术创作就像是艺术家丢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它的解答有很多种,基本上没有标准答案。”

Children+

* 部分图片来自嘉宾演讲稿